2017年4月4日 星期二

眷村文學

以眷村生活為題材的文學作品。包括詩、散文、小說、劇本等文類。小說類的多層次表述與思辨特質,咸認成就最高也最引人矚目。
在臺灣,許多公教機關都有眷屬宿舍,這裡的「眷村」,指的是1949年國民政府遷臺,當時約60萬軍隊及其眷屬辭鄉隨行,眷屬依軍種、兵種、階級被安置在日治時期營房、校舍、倉庫及因陋就簡趕工搭蓋的魚鱗瓦屋,「眷村」原型浮現。即使來自大江南北背景不同,一律統稱「外省人」,他們在臺灣、澎湖島上落腳生根保國續命,但受制語言、環境、習慣、家國理念等因素,眷村族群逐漸發展出一種既封閉又自我完整的生活模式,朱天心即在〈想我眷村的兄弟們〉說道:「很多眷村小孩,在他們20歲外出讀大學或當兵之前,是沒有『臺灣人』經驗的」;

孫瑋芒亦在〈回首故園──眷村生活素描〉裡陳述:「那時的清明節,村人大都無墳可上」之景況,文學的故鄉於焉在生命落實,概乎「既曾發生的,就必定存在」(苦苓語),王德威〈以愛慾興亡為己任,置個人生死於度外〉論文中便肯定「眷村生活是四九年後臺灣文化中極重要的現象之一」,廖咸浩進一步強調:「眷村文化並不是大陸文化的『子文化』,而是臺灣文化的『母文化』之一。」
相較眷村第一代軍人父親輩所經營「反共文學」主題,眷村文學基本上是第二代軍眷子弟的創作。梅家玲〈八、九○年代眷村小說(家)的家國想像與書寫政治〉定位眷村文學為「反共文學」及1987年臺灣與中國兩岸開放探親後的「探親文學」一脈嫡裔。
書寫眷村主題最早廣為人知的短篇小說有朱天心〈長干行〉(1975)、孫瑋芒〈斫〉(1975)。至於知名的眷村作家作品,長篇創作部分有蕭颯《如夢令》(1981)、朱天心《未了》(1982)、蘇偉貞有緣千里》(1984)及《離開同方》(1990)、愛亞《曾經》(1985)、袁瓊瓊《今生緣》(1988),短篇代表作有朱天文〈伊甸不再〉(1982)、張大春〈四喜憂國〉(1988)等,短篇小說專著有張啟疆《消失的囗囗》(1997)。選集部分有青夷主編散文集《我從眷村來》(1986)及蘇偉貞主編小說集《臺灣眷村小說選》(2004)。
眷村基地創興與淍敝,早有「眷村子弟江湖老」或曰「眷村子弟眷村老」喟嘆以為見證,但積極看待此一書寫反照處,眷村生活就不僅只是一族群過客的現象顯微,誠如梅家玲所言:「對外界與自我產生更深刻的觀照反思,見證多面向的時代變遷與家國滄桑。」眷村文學的積極意義,或在於此。


撰稿者:蘇偉貞
最後修訂日期:98年10月28日
參考資料:
1 *青夷選編。1986。《我從眷村來》。「希代文叢」10。臺北:希代。
2 *齊邦媛。1991。〈眷村文學:鄉愁的繼承與捨棄〉。《聯合報》,聯合副刊,10月25-27日。
3 *王德威。1996。〈以愛慾興亡為己任,置個人生死於度外〉。收於《封閉的島嶼》。蘇偉貞著。臺北:麥田。
4 *蘇偉貞主編。2004。《臺灣眷村小說選》。臺北:二魚文化。
5 *梅家玲。2004。〈八、九○年代眷村小說「家」的家國想像與書寫政治〉。收於《性別,還是家國》。臺北:麥田。
6 孫瑋芒。1977。《龍門之前》。「現代小說叢刊」。臺北:聯經。 
7 朱天心。1982。《未了》。臺北:聯經。
8 朱天文。1983。《小畢的故事》。「三三爾雅集」7。臺北:三三。
9 蘇偉貞。1984。《有緣千里》。「洪範文學叢書」119。臺北:洪範書店。
10 愛亞。1985。《曾經》。「爾雅叢書」171。臺北:爾雅。
11 苦苓。1985。〈想我眷村的弟兄們〉。《聯合報》,聯合副刊,4月7-8日。 
12 苦苓。1986。〈水井、圍牆與黑房〉。收於《我從眷村來》。青夷選編。臺北:希代。
13 袁瓊瓊。1988。《今生緣》。「聯合文叢」24。臺北:聯合文學。
14 張大春。1988。《四喜憂國》。「小說館」1。臺北:遠流。
15 張大春。1990。〈眷村子弟江湖老〉。《中時晚報‧時代副刊》,12月29日。
16 蘇偉貞。1990。《離開同方》。「聯經文學」96。臺北:聯經。
17 廖咸浩。1993。〈回應邱貴芬「想我(自我)放遂的(兄弟)姊妹們:閱讀第二代「外省」(女)作家朱天心」〉。《中外文學》,22(3):111-115。
18 朱天心。1992。《想我眷村的兄弟們》。「麥田文學」1。臺北:麥田。
19 張啟疆。1997。《消失的口口:張啟疆的眷村小說》。「九歌文庫」454。臺北:九歌。
20 張茂桂。1996。〈眷村子弟眷村老〉。《聯合報》,42版,8月5日。
21 王德威。1998。〈一種逝去的文學?:反共小說新論〉。收於《如何現代,怎樣文學》。臺北:麥田。
22 蔡振念。2003。〈八十年代以來臺灣眷村小說離散主題〉收於「文化大學主辦兩岸五十年文學學術研討會」。
23 齊邦媛。2004。〈「老竽仔,我為你寫下」〉。收於《最後的黃埔》。齊邦媛、王德威主編。臺北:麥田。
24 王德威。2004。〈老去空餘渡海心〉。收於《最後的黃埔》。齊邦媛、王德威主編。臺北:麥田。
25 衛宇航。〈臺灣眷村中人際關係的衝突與融合:以臺南地區的眷村為研究中心〉。碩士論文,德國科隆大學漢學系。
  • 1978年,孫瑋芒的散文《回首故園──眷村生活素描》於2月21日至2月22日刊登在《聯合報‧聯合副刊》,「眷村」一詞在文學界受到矚目。
  • 1981年,朱天心以眷村為故事舞台的小說《未了》獲得聯合報中篇小說獎。
  • 1987年,希代公司出版《我從眷村來》,為首部收集各家書寫眷村的散文文集。
  • 1990年,蘇偉貞的長篇小說《離開同方》,以虛構的眷村「同方新村」為主要場景,寫眷村兩代的故事。
  • 1995年,孫瑋芒的長篇小說《卡門在台灣》,敘述從軍退伍的眷村子弟炒股、婚外戀、殺人的故事。
  • 1997年,張啟彊的短篇小說集《消失的□□──張啟疆的眷村小說》,寫眷村形形色色人物。
  • 2001年,袁瓊瓊的長篇小說《今生緣》,以眷村一對平凡夫妻的情與愛貫穿全書。
  • 2004年,蘇偉貞編選《台灣眷村小說選》,致力打造眷村小說史。

原始資料:眷村文學 眷村